二战各国主力战斗机的武备对比要枪还是要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各国空军争雄称霸的时代,诞生了无数留名青史的机型和王牌飞行员,成就了无数英雄史诗和光荣故事。以往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各国飞机的机动性,动力,速度方面,武器配备可能一笔带过,今天我们来仔细地对比一下各国战斗机的武器配备,你可以看出各国军工,作战理念等方面的细微区别。

英国在二战中的空战中表现抢眼,远好过海陆军。无论是战斗机部队还是战略轰炸机部队都战绩斐然。有一个特点是英国战斗机和轰炸机贯穿整个二战期间几乎都是以维克斯公司生产的勃朗宁7.7毫米中口径机枪为主,和日本飞机类似,而没有采用美德的大口径机枪,难免让人怀疑其火力强度。

但英国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在坚持这一点,自然是有原因的,就是该枪的射速高达1150发/分。虽然射程和威力远不能和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相比,但英军认为,空中开火的时间短暂,战机交错时速度极快,开火时间只有短短几秒,因此射速远比其他指标重要,而英军战斗机8挺机枪的火力可以达到瞬间“暴风骤雨”般的打击效果。英军直到战争后期才给少数战机换装12.7毫米机枪。当然,另外一个事实是,英国维克斯枪厂一直在高强度生产勃朗宁M1919 7.7毫米机枪,突然改产其他机枪未必是明智的选择。虽然有少数飞行员提到过威力小的问题,但整体来看不算严重。

喷火在主设计师离世后,由副设计师进行改进,增加了两门20毫米西斯潘诺机炮,以增强火力输出。该炮在二战各类小口径机炮中参数是及其优异的,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体积庞大,炮管远远地伸出了机翼,在高空极易引发受冻问题。该炮巨大的体积和重量更是会对机翼造成不小的负担,这也是美军一直未采用该炮的原因。喷火战斗机一般每门机炮带弹120发,每挺机枪带弹350发。英国战斗机基本不在机头装备武器,武器分散在机翼上,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需要经常校枪,设定8挺机枪的射击交汇点。

M2 12.7毫米重机枪可称得上是美军兵器库中非常长寿的一员了。该枪的现代化型号至今充斥在美军各个军兵种中,虽然该枪重量不算轻,但带来了优异的射击精度和稳定性。

二战前美军早早的就在“水牛”“战鹰”等战机上配备4挺12.7毫米机枪,开战后换装“野猫”“地狱猫”“海盗”“野马”等飞机也都是配备6挺,“雷电”这样的大型战斗机更是配备了8挺,而各类轰炸机的配备更多,可见其产量之大。

M2重机枪在枪炮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性,甚至跨入喷气时代,美军的F86“佩刀”也还是保留了6挺机枪的配置。

国内媒体在宣传朝鲜空战时经常嘲笑F86的火力薄弱,原比不上米格15的两门23,一门37机炮的强大火力。但就美军战后飞行员们的采访看,火力不足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飞行员们并没有对此过多抱怨。

说起零式战斗机,总给中国军迷一种很微妙的感受。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战斗机的逆天表现,简直令全世界惊呆眼球。日本人用一个极轻巧的机身和一台小马力的发动机,就造就了一台机动性犹如飞碟的战斗机。而后期日本的零式机队又被美军虐待到一边倒。但无论如何,零式战斗机火力较弱是不争的事实。机翼上的两门九九一号机炮威力和射速都不足,60发的备弹量更是少的可怜。机头的两挺7.7毫米机枪除了备弹较多,达700发以外,也没啥优点。这也就导致了美军飞行员形容的零式战斗机总是喷出两条细细的火舌,却只能在皮粗肉厚到一定程度的美国海军飞机上开出几个小洞洞。而被寄予厚望的“舰战烈风”则由于日本帝国的日暮西山,而胎死腹中。

苏联飞行员在支援西班牙内战的时候,得出结论,要求飞机的武器威力扩大化。而当时苏联战斗机只有12.7毫米的机枪,并没有机炮。苏军武器设计追求简洁。于是苏联设计师在施卡斯机关枪的基础上进行了放大,用最快的时间研发了20毫米口径的施瓦克机炮。由于采用阔口而来的枪弹,虽然口径较大但发射药较少且弹头偏轻,初速不高(约750m/s),相对同口径的机炮而言撕裂性不足,威力远逊于同类机炮。

但该炮的好处是体积小巧,后坐力轻,适装条件倒是非常好,拉5战斗机即便采用了十四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机头也可以装下两门机炮,配200发炮弹,拉7更是配装3门23口径机炮。苏联空军喜欢将机炮装在机头位置,(雅克9甚至在发动机中轴处放下一门机炮)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射击精度,也省却了地勤校炮的时间,只需要安装螺旋桨射击协调器即可。

中国的军迷群中充斥着大量所谓“德粉”,他们为德国精良的武器工业所折服(当然也跟人家没打到过东方有关系)。而他们最为推崇的德系武器,莫过于坦克和飞机。

为了增强火力,德国设计师几乎将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安装了武器。梅109在发动机中轴线毫米MG FF机炮,机头座舱强安装有两挺7.92或13.2毫米机枪,机翼中还有两门20毫米机炮。

如此繁多的火力会给后勤带来不少麻烦,远没有其他国家的设计简洁,但固执的德国佬依然延续着他们的所谓“工程师思维”。fw190也是机头两挺机枪,机翼4门机炮。但由于MG FF机炮采用60发弹鼓供弹,即便威力强大也容易打光子弹,只能用机枪继续应战。

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糟糕的表现一直被国内军迷嗤之以鼻,但平心而论,意大利空军无论是战斗机的水平,还是飞行员的素养,都是出类拔萃的。

其实即便是当今世界,意大利的很多军工企业都是十分出色的,如奥托公司,伯莱塔公司。其中代表性的战斗机就是菲亚特的G55“半人马座”。而在德国军官参观了G55后,甚至直接带来BF109和FW190两款战斗机来做空战对比,G55在高空性能不输于德系战斗机的前提下,低空性能远远超出了德系对手。对于G.55,德国委员会最终的评价是“卓越excellent”,将G.55定义为“轴心国最好的战斗机”,德国空军司令格林于1943年2月22日召开会议,投票同意在德国生产G.55。虽然因为战争进程而作罢,但无论如何都说明了意大利军工的实力。G55标准装备为3门20mmMG 151/20机关炮和两挺12.7mm布莱达-萨法特机关枪,配置方法与梅109类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